决战最后两月:资金紧盯新兴产业 目标3000点
由於台灣問題在此後成為兩國外交角力的重點,特別是華盛頓最近頻打台灣牌,所以這次會談王毅對台灣問題做了嚴正表態,批美方對「台獨」勢力的縱容支持在台當局屢屢試圖突破一中框架中難辭其咎,指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問題,一旦處理失誤,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、全局性破壞,並要求美方奉行真正的一中政策,而不是假的一中政策,履行對中方所作的承諾,而不是背信棄義,把一中政策真正落實到行動上,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。
但焦慮也可能是被製造的,或看似對新環境、新情勢,或是對同住已久的居民間出現新動能的合理反應。唯有掃除外國勢力、讓佛教回到舞台中央,緬甸才能活下去的概念,是20世紀緬甸民族主義者大都秉持的想法。
文:法蘭西斯‧韋德(Francis Wade) 編按:2015年,馬來西亞、印尼與泰國外海上突湧現載有大批難民的船隻,船民空洞無助的神情,在媒體傳播下,緬甸羅興亞人(Rohingya)議題開始引起國際關注。多疑的將領集團只消進一步操弄分歧,就可讓民眾相信,緬甸在英國離開很久後,依然充斥著「內部的敵人」。本文作者法蘭西斯‧韋德透過實地採訪,揭開這場由恐懼餵養的暴力,解答為何團結國家的信念,最後變成可怖的種族屠殺? 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 位於孟加拉庫圖帕朗的羅興亞難民營。終於,在民主轉型加快的同時,怒火燒毀了羅興亞人所擁有的一切。不過,不是每件事情都乍看之下那麼直接。
羅興亞人在緬甸國內被認為是異族,也始終未獲緬甸公民身份,在2016年10月更爆發了由羅興亞人「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」(ARSA)主導的武裝行動,造成與緬甸政府間的衝突加劇,而羅興亞人也屢次向鄰國求助,目前有近89萬名羅興亞難民居住在孟加拉的難民營 ,甚至已發展成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難民營。為什麼若開人憤恨羅興亞人?因為…… 若開邦在歷史上是獨立於緬甸的阿拉干王國,也是印度文化與緬甸連接的窗口。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亞馬遜電商維運成本增加,然而由於亞馬遜經營理念以消費者為主,相對不願意轉嫁給終端,成本墊高仍多半由公司吸收。
以營收細項來看,主要放緩來自電商事業體,包含自營電商營收年增滑落至3.3%(前15.8%)、第三方賣家營收年增18.7%(前37.9%)。有關蘋果ATT政策部分,臉書表示將持續改善優化成效追蹤不準確的問題,並表示在2021年底前將改善超過一半。至於企業雲端AWS營收年增則加速至38.9%(前37.0%),營業利潤佔比接近六成,持續扮演亞馬遜主要獲利引擎。PhotoCredit:財經M平方 微軟在智慧雲端板塊中的主力產品雲端運算平台Azure,繼續保持過去五季以來50%的年增率,顯示疫情後仍有更多企業採用雲端運算的服務,營收成長仍有動能
若是在幾十年前資訊流通不算發達的狀況,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並沒錯。簡單說,就是學生無論是主動或被動要求做哪些事情時,他們時常會反問對方「做這個有什麼好處」、「學這個未來又用不到」等等。
或許在明星學校或都會型學校的學生並非如此,但是他們與前者學生相較下,資訊蒐集與統整的環境條件與能力也較好,資訊與知識的吸收並不會被課本與老師給侷限,所以他們通常也扮演提出問題者與質疑者的角色,而這也是明星學校老師在授課上的直接挑戰。也或許是現今資訊流通過於方便,很多事情只要透過網路蒐尋,事件的可行與否亦能想像,你為他們勾畫的藍圖也只讓他們感到遙不可及。然而這樣的情況不只學生,在不同領域的職場社會,這類的人也是不少。但也或許正是資訊流通過於龐雜,訊息量多到讓他們會自動忽略與篩選。
例如最近一直在思考學生常說「因為有興趣」這句話,由於開學後與學生的初次見面,當下便很自然詢問學生:「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?」然而我聽到的答案至少一半是「因為有興趣」。但在我心裡卻浮現了其他想法,學生會有興趣是源於生活中有接觸過,那麼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呢?只因為沒有接觸過就少了興趣開發的機會嗎?以身邊接觸到的學生如餐飲科、食品科等學生而言,普遍超過一半的學生是「因為有興趣」而選擇這些科系,但那究竟是日常生活所接觸事物中,相較下還會有興趣的選擇?還是那是發自內心的極度渴望與企盼,非得學習這個學門高深妙招的選擇? 簡單說,日常接觸中「還能有興趣」的選擇,與發自內心的「興趣狂熱」而選擇,這兩者仍是有很大的差別。前陣子新聞話題圍繞在「岳飛、孫中山」,起因於趙少康爆料郭台銘與他對話中,郭台銘透露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。如果「課本」與「老師」在現今社會真能發揮如此重大影響力,社會上就不會有「現在學生很難教」這類的話了吧?而這也是每個人多少聽過且說過的話。
學生大多只在乎與自身相關的事情,這個觀點並非如此負面,其實從正常人性的面向來思考,也能進而帶出許多不同的思考面向,無關好壞。前者為「還能做」,所以我還有機會能做到及格,只要能過關就好。
反之,在資訊流通發達的今日,課本與老師的影響力愈趨減少,因為在課本和老師之外有更多讓他們覺得有趣的資訊。所以趙少康等人其實是用過去的思維,套用在現代社會來做解讀。
正是因為太多學生將「因為有興趣」這句話掛在嘴邊,加上有時很難看到他們主動熱情的學習面向,我時常提醒他們要學就學到最好,如果你所謂的學習僅是和其他人差不多,那麼自身被淘汰、被取代的可能性就很高。所以老師、課本、課綱,這些東西真能對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嗎?不能說絕對沒有,但也沒必要過度放大,教育現場,如此而已。而他們自認為「有興趣」而選擇的事,很多時候亦只是建立在能力可及,但未必會想要全力以赴的前提。因為從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來看,好似課本的影響力可以很大,好似老師講的話也非常容易影響學生。校園走一遭,詢問第一線上的老師就能明白,即便老師說明課本的考試範圍在哪時,會「認真」看過課本且銘記於心的學生,真的是相對少數。然而回到一剛開始的主題,學生只會在意與自身當下有關的事情,你和他說再多,若是與自身當下無關,他們很多時候也只是略過。
雖然趙少康的這番言論,紛紛被不少人提出糾正,證明課本還是能找到岳飛與孫中山的存在。另外吳淡如日前亦透露女兒和同學不曉得國父孫中山這號人物。
另外對於黨國體系過往極度刻意忽略台灣論述的教育方向,也開啟了不少人的批判。但究竟真正原因為何?我不知道。
至於老師的話僅說一遍就會記得清楚的學生,感覺上亦是相對少數。後者為「很想做」,所以我會儘可能想做到好,甚至嘗試挑戰與突破,而非應付性的照本宣科。
然而岳飛與國父不被青少年所知道,原因也被趙少康導向教改政策「去中國化」的因素,他也藉此批判執政當局的意識型態。在普遍狀況下,老師聽到這個答案應該是要高興的,因為至少比「不知道」、「隨便選」等答案好許多。然而不論學生,在社會上混一口飯吃的大人們,多少亦能看到類似情境,這即是人性。再說,如果現在的學生和青少年若是「真心順從」的話?現代父母和教育者工作者就不會如此難為了。
所以「老師說的話」與「課本內容」,對於現代的學生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?其實是被過度放大了,因為學生的學習目光大多聚焦在與自身現下的關係,你說的事情若不在我日常接觸的範圍,也很難勾以出學生的學習興趣。然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,多少還是會期待這些「璞玉」的功利性能少一些,如此而已。
你說學生這樣不對嗎?其實非常正常,因為我們在這工商社會下的氛圍,我們這些社會人都會如此了,學生反應的只是正常人性而已你說學生這樣不對嗎?其實非常正常,因為我們在這工商社會下的氛圍,我們這些社會人都會如此了,學生反應的只是正常人性而已。
而他們自認為「有興趣」而選擇的事,很多時候亦只是建立在能力可及,但未必會想要全力以赴的前提。後者為「很想做」,所以我會儘可能想做到好,甚至嘗試挑戰與突破,而非應付性的照本宣科。
再說,如果現在的學生和青少年若是「真心順從」的話?現代父母和教育者工作者就不會如此難為了。前者為「還能做」,所以我還有機會能做到及格,只要能過關就好。若是在幾十年前資訊流通不算發達的狀況,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並沒錯。因為從趙少康等人的觀點來看,好似課本的影響力可以很大,好似老師講的話也非常容易影響學生。
也或許是現今資訊流通過於方便,很多事情只要透過網路蒐尋,事件的可行與否亦能想像,你為他們勾畫的藍圖也只讓他們感到遙不可及。然而這樣的情況不只學生,在不同領域的職場社會,這類的人也是不少。
反之,在資訊流通發達的今日,課本與老師的影響力愈趨減少,因為在課本和老師之外有更多讓他們覺得有趣的資訊。或許在明星學校或都會型學校的學生並非如此,但是他們與前者學生相較下,資訊蒐集與統整的環境條件與能力也較好,資訊與知識的吸收並不會被課本與老師給侷限,所以他們通常也扮演提出問題者與質疑者的角色,而這也是明星學校老師在授課上的直接挑戰。
然而回到一剛開始的主題,學生只會在意與自身當下有關的事情,你和他說再多,若是與自身當下無關,他們很多時候也只是略過。至於老師的話僅說一遍就會記得清楚的學生,感覺上亦是相對少數。